象山的渔 盐
盐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,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。在石浦渔区,传统上渔业对盐的需求,相当密切,被专称为渔盐。
石浦的海鱼,加上海盐,即可做成咸黄鱼包、咸黄鱼鲞、咸鳓鱼、咸墨鱼、咸带鱼、咸虾皮、咸鲓头等久存产品,以及各种贝类壳类海产酱品。海产咸货风味独特,易予保存,历史上不失为渔家另种生产力的创举。
象山半岛环海,自古各地多有盐场,或煮盐,或晒盐历史悠久。仅石浦周围,古时就多海涂便于建设日晒盐场,从大圻头、汝溪至盐厂、番头、金鸡山直至定山中泥一带,就有大片此日晒盐场布局。今石浦延昌,旧名实为盐仓前(更早为苔条湾),是古玉泉盐场存盐仓库所在地,今改新地名反而丢失了原有历史文化。新中国又先后建成了大型围垦海万亩以上的昌国盐场、新桥盐场、旦门盐场、白岩山盐场。
石浦渔港,自古汛期就多渔船,为协调渔民用盐,清乾隆元年(1736)起,就设盐司部门管理,有渔户用盐定额,凭票取盐。如有规定:大船(9尺以上)给船盐3000斤,中船(8尺以上)给船盐2000斤,小船(7尺以上)给船盐1000斤。
民国时期,仍由官方管理渔盐发放。民国25年,浙江省建设厅在石浦设立了渔业管理处,统一办理渔船登记、注册、给证。包括购盐执照及盐摺。民国36年,象山有渔船603艘,渔民4998人,年需渔盐达21225担。
新中国成立后,石浦渔业互助合作,渔业生产得以增强,渔盐销量增至3617吨,至1958年为5255吨,1965年渔船改风帆为机帆船,渔产又增,渔盐随至增涨。1968年,销渔盐8750吨,为历史最高。
随着海洋资源枯竭渔业减产,以及冰鲜运输,冰冻冷藏,渔业冷冻厂的发展,1984年,渔盐减至786吨,1986年减为301吨。往后,渔盐、食盐同税同价,不作列项,渔盐终退历史舞台,象山新建盐场也随之逐歩“盐转非” 改变用途了。象山晒盐晒制技艺2008年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国家级传承人是史奇刚.。
|